2024.09.29 15:00
卫生的现代性:世纪末的卫生观念和艺术创作
- 时间2024.09.29
- 地点泰康美术馆二层“母体——TA们的共享客厅”

嘉宾:
鲁明军(策展人)
石青(艺术家)
于瀛(艺术家)
主持人:胡昊(泰康美术馆策展人)
活动时间:
2024年9月29日 周日 15:00
活动地点:
泰康美术馆二层“母体——TA们的共享客厅”
“卫生”是张培力“2011.4.27—长期”展览中呈现的重要主题,从艺术家的绘画系列“X?”(1986—1987)、《褐皮书1号》(1988),到《(卫)字3号》(1991)、《个人卫生》(1998),还包括本次未展出的《1988年甲肝情况报告》。这不仅是张培力本人早年的经历使然,也和中国上世纪末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后者的存在解释了为什么除张培力以外,还有不少与他同代的艺术家处理过相同或相近的主题。
在中国,“爱国卫生运动”是个耳熟能详的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伴随几代人的成长。但与其说这是一次单纯的公共和个人卫生治理,不如说它作为现代性的展演,是一场牵涉甚广的社会动员,业已深深嵌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周雪光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中的说法,我们可以将“爱国卫生运动”视为典型的“运动型治理”案例——暂时叫停原官僚制常规过程,以政治动员替代之,以便超越官僚制度的组织失败,达到纠偏、规范边界的意图。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卫生”在上世纪末中国的内涵,我们便能在“卫生”和当代艺术发生连结时识别出更多层次的意义。
本场活动,泰康美术馆邀请鲁明军、石青、于瀛三位嘉宾,分享他们眼中“世纪末的卫生观念和艺术创作”。
鲁明军将从艺术史与社会史相互交织的路径,尝试对张培力旧作《(卫)字3号》做一新的解释。
石青将会结合他的论文电影《死水与声音》来谈论这个话题,南城生活水质和语言的双重“净化”,正回应了“卫生现代性”中所呈现的两个面向。
于瀛的发言将围绕“痰和大写意消失”展开,他把上世纪解决吐痰问题的两种方式,理解为存在于艺术和国家想象等方面的道路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