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5.05.25

追着新闻跑:我与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摄影

泰康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以艺术作品与人的情感连接为出发点,打造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实验。展览期间我们特别策划推出「TA们的故事会」系列活动,以八九十年代亲历者的故事,把艺术与生活、记忆与当下紧密相连。

杨浪,生于1950年代,拥有跨越军旅与媒体的多重身份。他于1980年代从越南前线转业至《中国青年报》,由此开启了数十年的媒体人生涯,亲历并见证了中国摄影从“宣传”向“纪实”“新闻”转型的关键时期。

作为这一变革的重要记录者和参与者,杨浪通过访谈、评论等形式长期关注并联结不同时代的中国摄影人,其代表性作品包括系列视频栏目《光刻》。在1989年,他曾亲临中国美术馆的’89现代艺术大展,并参与展览新闻发布会。对他而言,这场大展不仅是一次现代艺术的“破圈”时刻,也与当时摄影界的重要事件——如1987年的“艰巨历程”、1988年的“国际新闻摄影周”——形成深度对话,反映出八九十年代中国摄影与现代(当代)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摄影作为一种媒介,逐渐从工具属性转向个体表达与时代记录的双重身份。

如果说杨浪的经历描绘了摄影转型的背景,那么严志刚(严师傅)的职业轨迹,则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媒体从1990年代市场化探索到新媒体浪潮起伏更替的全过程。1994年,他毅然辞去体制内工作,从北京南下广州,投身刚起步的中外合资媒体,开启了“流浪记者”的漂泊生涯。1997年,一张记录香港回归的照片令他从“内部刊号”跃升为“正式刊号”,并正式步入《新周刊》的摄影世界,成为中国第一代市场化杂志摄影师,彼时他曾与张海儿、安哥等先锋影像艺术家并肩同行,这些艺术家的原作亦在“未完成的时间”展览中展出。

进入新世纪,严志刚加入《南方日报》,参与创办《南方体育》,亲历世界杯报道,记录外资汽车品牌进驻中国、家庭汽车时代的开启;随后他转战《潇湘晨报》,推动“视觉革命”,引领“大照片”新闻风潮。而在新媒体浪潮席卷之际,他相继加入新浪、字节跳动,借助抖音平台推出“街拍中国”项目,继续用镜头书写城市变迁与个体命运。他的镜头背后,是一位从小县城走出的记录者对时代洪流的深情凝视,也是一种在快速变动的社会中,始终不曾中断的情感书写。

杨浪与严志刚,两位来自不同背景的亲历者,其故事不仅映照出中国摄影在八九十年代的探索与变革,也从个人经验出发,带领我们重新触摸那些未完成的、仍在延续的时间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