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0 - 2025.06.15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
- 主办泰康美术馆
- 展期2025.3.30-2025.6.15
-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泰康集团大厦1层、2层
- 展品支持泰康保险集团
- 艺术家安哥,蔡国强,陈宝生,陈仁,陈劭雄,丁方,段建伟,耿建翌,海波,韩磊,何多苓,蒋志,李天元,刘小东,刘野,马六明,舒群,隋建国,王广义,王克平,王兴伟,韦启美,谢德庆,忻东旺,徐进,杨飞云,杨诘苍,姚经才,尤劲东,袁庆一,袁运生,曾梵志,张海儿,张洹,张培力,张晓刚,郑国谷,周春芽
- 特别展出Adam Smith(亚当·斯密)首版《国富论》 Auguste Rodin(奥古斯特·罗丹)《思想者》小模型
- 艺术总监唐昕
- 策展人许崇宝 胡昊 阮晶京

时间的褶皱里,总藏着令人惊喜的秘密花园。1977年的恢复高考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中国社会历史的车轮推向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当代艺术也随之破土而出,开始了ta与社会呼吸与共的历程。当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晨曦撞上1990年代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国当代艺术在裂变中生长出无数情感的根系—这些情感在过去长达四十余年的当代艺术阐述中一直是若隐若现的,因为艺术系统内部的观察者们,更为注重其离经叛道的力量与立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在80年代和90年代,艺术世界不再遵循单一的“进步”逻辑,而是在传统与先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拉扯中走向多元。不管是我们的生活还是艺术,“现代性”探索仍在持续,变革仍未走向终点,于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也就归属于一种“未完成的时间”。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并非一次怀旧的考古,而是一场情感的共振实验。我们拒绝将历史压缩为线性年表,转而以情绪的波长切割时空—悠扬、热烈、悲壮、紧张、温暖、活力、深邃、宁静、浪漫、欢快、变幻、深沉、舒缓—这些既是音乐的律动,也是时代的心跳。在这里,艺术不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社会肌理中依然跳动的神经末梢。
罗丹的《思想者》小模型与亚当·斯密旧藏的首版《国富论》,如同两枚时空胶囊,标记着1980年代思想启蒙与1990年代市场狂飙的隐秘对话。前者凝固了人文热情的沉思姿态,后者拓印着知识与思想铸就的市场神话—这两件展品,可以与所有代际的观者对话,在“人文”与“市场”的纠缠中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十年。
本次展览的所有作品均精选自泰康收藏,从“1905-1942-1977以来”的泰康收藏体系中抽取一个时代切片。每一件作品都是时代情绪的传感器:笔触间的温暖、色彩中的活力、装置里封印的力量,唤醒每个人的情感记忆,成为对抗遗忘的武器。展览并非循线性时间展开,而是模糊80年代与90年代的边界,在致敬80年代以来的艺术革新者们的同时,铺设一条条情绪与时代记忆的电路,献给每一位希望与时代对话、与艺术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观众
“未完成的时间”:80、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探索
本次展览以“未完成的时间”为主题,意在突破传统线性历史观的束缚,以艺术作品中的情绪与情感为切入点,带领观众重返上世纪80至90年代,见证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艺术家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艺术也随之呈现出多元面貌,不再遵循单一的“进步”逻辑,而是在传统与先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拉扯中走向多元。不管是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是艺术实践,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仍在持续,变革仍未走向终点,于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也就归属于一种“未完成的时间”。
致敬80年代以来的艺术革新者
本次展览汇聚了众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安哥、蔡国强、陈宝生、陈仁、陈劭雄、丁方、段建伟、耿建翌、海波、韩磊、何多苓、蒋志、李天元、刘小东、刘野、马六明、舒群、隋建国、王广义、王克平、王兴伟、韦启美、谢德庆、忻东旺、徐进、杨飞云、杨诘苍、姚经才、尤劲东、袁庆一、袁运生、曾梵志、张海儿、张洹、张培力、张晓刚、郑国谷、周春芽。他们的参展作品涵盖了油画、连环画、摄影、录像、雕塑、装置、行为、古籍珍本等多种媒介,充分展现了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展览还展出了两件极具意义的特殊展品:亚当·斯密首版《国富论》与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小模型。这两件展品如同时空胶囊,标记着1980年代思想启蒙与1990年代市场狂飙的隐秘对话。前者凝固了人文热情的沉思姿态,后者拓印着知识与思想铸就的市场神话——这两件展品,可以与所有代际的观者对话,在“人文”与“市场”的纠缠中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十年。
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实验
本次展览的策展方式摒弃了传统线性年表式的展现形式,转而以时代情绪共振作为切入点,试图为不同代际的观众打造一份共通的情感链接。展览空间被划分为13个区域,为观众开启一段视觉交响乐的旅程。每个区域都围绕一种特定的情绪展开,如悠扬、热烈、悲壮、紧张、温暖、活力、深邃、宁静、浪漫、欢快、变幻、深沉、舒缓——这些既是音乐的律动,也是时代的心跳。艺术不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社会肌理中依然跳动的神经末梢。
所有参展作品均精选自泰康收藏,从“1905-1942-1977以来”的泰康收藏体系中抽取一个时代切片。这些作品如同时代的传感器,记录着80、90年代的社会情绪与文化氛围。笔触间的温暖、色彩中的活力、装置里封印的力量,都成为唤醒观众情感记忆的媒介,帮助观众对抗遗忘,重温那个时代的艺术与生活。展览不但致敬80年代以来的艺术革新者们,而且铺设了一条条情绪与时代记忆的电路,让观众能够与艺术作品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
参与互动打卡,观展记忆带回家
除了作品之外,展厅内设置了多处打卡点——颇具复古风格的“报刊亭”“复古照相馆”与“情绪留影角”都是不可错过的互动体验。“报刊亭”内摆放着策展团队原创的《情绪日报》,不仅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的时代背景,而且可以成为一份极具时代特色的打卡道具;来到“复古照相馆”,观众可以在按下快门的刹那,感受现在与过去的交融,将此时此刻定格为一份永恒的记忆;在“情绪留影角”,观众可以在情绪卡片上写下个性化的感受,书写完毕后的卡片既可以放进展墙的卡槽,使其成为“情感博物馆”的一部分,也可以随身带走,将观展记忆带回家。
现场照片
部分作品
相关收藏
张海儿
林苑桦,广州梅东路
1995
艺术微喷
蒋志
飞吧,飞吧
1997
录像
郑国谷
公元两千年·再锈两千年之2
1999
铸铜不锈钢雕塑
张培力
儿童乐园
1992
10屏录像装置
曾梵志
肉
1992
布面油画
张洹
皮肤(一组20件)
1997
数码照片
马六明
与吉尔伯特和乔治的对话
1993
行为摄影
谢德庆
六件作品海报与声明
1999
纸本海报声明
蔡国强
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计划(手稿)
1994
火药及纸本水墨镜框
刘野
金光大道
1995
布面丙烯
舒群
世界美术全集系列——美国卷1
1991
布面油画
刘小东
求婚
1990
布面油画
亚当·斯密
国富论
1776
古籍善本
安哥
广州流花路边的一对情侣
1986
银盐纸基
忻东旺
客
1996
布面油画
韩磊
开封
1992
黑白照片银盐纸基(手工放大)
张海儿
胡源莉
1987
艺术微喷
周春芽
中国风景
1993
布面油画
杨诘苍
千层墨
1989
纸本水墨,四件一套
何多苓
白衣彝女
1991
布面油画
张晓刚
少女
1986
纸本水彩
袁运生
寞
1996
油蜡、色彩、蛋、墨、麻
韦启美
都市之晨
1987
布面油画
姚经才
憧憬
1983
银盐纸基手工上色
王兴伟
灯塔
1998
布面油画
耿建翌
理发系列之一 1985年夏季的清洗(双面画)
1985
布面油画
徐进
零点
1985
布面油画
王克平
一家之主
1988
枫木,木雕
奥古斯特·罗丹
《思想者》小模型
1903
青铜雕塑
张晓刚
血缘— 大家庭:全家福
1995
布面油画
尤劲东
人到中年
1981
亚克力纸连环画手稿
海波
中学时代+终身纪念
1999
行为摄影
杨飞云
那时我们正年轻
1991
布面油画
丁方
悼歌
1993
综合材料
陈劭雄
耗电72.5小时
1992
装置、行为
隋建国
结构系列(云石)
1993
云石、铁
陈仁
突破
1985
布面油画
陈宝生
马的系列
1980s
银盐纸基
段建伟
麦客到来
1994
布面油画
袁庆一
春天来了
1984
布面油画



























-铸铜不锈钢雕塑-尺寸不一-c.2021-1.png)

青铜雕塑-1.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