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

黄河颂

1972

布面油画

143.5×297 cm

油画《黄河颂》取材于脍炙人口的歌曲《黄河大合唱》,这种以歌曲为命题的做法在新中国的官方美术创作中并不常见。艺术家需要根据歌词“造景”,画面的布局与《黄河颂》的歌词描述基本一致。《黄河颂》中的红军战士不是普通的个体,而是经艺术家理想化处理后的典型人物和英雄形象,呈现出一种纪念碑式的永恒感,像一座历史丰碑屹立在高耸的山崖,与背景具有象征意义的黄河、长城等景物相呼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魂魄。艺术家按照西画惯用的焦点透视法表现“黄河”,这样的构图更利于表现壶口瀑布倾泻而出的张力。同时,图中黄河之水的原点在人物的一侧,并低于人物的头顶,好像从人物本身生发出来,使得画面中的战士具有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和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豪情壮志。

陈逸飞时任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的负责人,《黄河颂》突破了“文革”期间对艺术家凸显个性的严格限制,不论在技法还是观念方面都体现了当时油画创作的最高水准。在画法上,前景强调素描感,体现了苏联画派的特点;而远景强调色彩的丰富性,在色彩和笔触的处理上有印象派的特点。这件作品吸收了毛泽东关于文艺创作中“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谈话精神,融合了当时的政治激情和英雄主义情结,提及这件作品,陈逸飞说道:“我自以为很美,既英雄又浪漫”。

(贾慧明,《〈黄河颂〉——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奇葩》,2011,【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