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

风景4号

2004

布面油画

300×150 cm

刘炜在2000年后的绘画中,主体形象逐渐由人转变为瓜果、花卉、风景等不类型之“物”。在创作中,刘炜有着极强的自觉力,他并不沉溺于固定类型的图像复制,无法容忍重复,“一批东西做完,我以后永远不会做一样的”。

于2003年开始的“风景”系列秉承了刘炜一贯复杂而细腻的绘画语言,他注重画面的结构层次与肌理的表现,同时使用了薄涂法和厚涂法两种画法,具有速度感的笔触更趋于本能。在创作于2004年的《风景4号》中,艺术家进一步将具体图像从创作中抽离,转而形成了更为抽象的绘画风景——画面上被乱草、枝叶所掩映的笔触,将人引向视线消失的远方。背景中层迭的灰白色彩处理增强了节奏感,骤然而止的留白又像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对话。不同于刘炜标志性的溃烂式“肉感”,通过色彩的堆积和渲染,让灰白凝重的色彩如雾中风景偶然浮现,营造出梦境般的场景。他笔下恣肆的黑色线团在画面中形成了近乎烧灼的痕迹,增添了更为混沌的观感,使得画面上半部分的“空”与底部的“浊”有机结合,给予观众纵深式的想象空间。而看似无序的用笔和流淌的颜料痕迹,则将刘炜早期明显的“玩世”与“坏”转向隐形,以一种更为隐晦的暧昧体现着个体情感的延续,也秉承了艺术家一贯复杂而细腻的绘画语言,具备丰富的结构层次与肌理表现。在刘炜的作品中,风景成为了一种景观,它脱离了具体的指向,也成为对当下时代的真实写照。

(赵梦莎、许崇宝 编写)